反思MBA的扩张浪潮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与此同时,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近二十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发展商学院教育,希望能够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和适应国际化商业环境的管理人才。
中国MBA教育的发展非常迅速:1991年,教育部首批清华大学等9所大学试办MBA项目;1997年,国家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MBA为一个独立的硕士学位时,有56所商学院具备MBA项目办学资格;2010年,中国拥有MBA招生和培养资格的院校已达236所,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26倍。在1991年,MBA招生人数尚不足百人,最终有94人入学;2010年,有超过3.6万人进入了MBA课堂,和1991年相比,扩张了383倍。
不可否认,中国MBA教育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由于发展太快,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中国管理学研究的历史只有三十多年,因此,目前国内大部分的管理理论都是“拿来主义”的产物,真正掌握国际前沿管理理论,又精通本土管理实务的教授可谓凤毛麟角。相比每年3万多人的招生规模,师资力量可谓捉襟见肘,即使像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名校,每年也要从国外聘请师资,并把本校教师送到国外学习。仅从师资角度考虑,很多开办MBA项目的商学院也许并不具备资格。另一方面,一些院校对教学质量的放松也令人担忧,个别院校为了争取学员,甚至承诺可以“搞定”一切事情,如果没有时间上课,可以帮忙签到、录像、录音,甚至派秘书代听也可以。师资的匮乏和对教学质量的放松,直接导致培养出的MBA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也正是如此,中国MBA项目自开办以来,一直遭受着各界,尤其是实务界的质疑。
虽然中国的MBA项目泛滥成灾,给整个MBA领域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还是有一批商学院在兢兢业业地打造MBA。例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每年都要从国外聘请优秀的师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常任EMBA教授来自国际的占40%;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率先和哈佛商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并共同进行案例研究……这些商学院,借助中外合作的发展模式,既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教学方法,也重视对国内管理实务的研究;既重视培养MBA的国际视野,也重视培养其解决中国实务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外合作模式的商学院,其培养出的MBA能够更好地改善公司业绩。
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如何选择研究样本?
研究者选取了2008年12月31日前,中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开交易的非金融公司,在2000~2006年间,总经理由非MBA变更为MBA的公司作为样本。因为需要比较总经理变更前后各两年的业绩,所选取的样本公司在总经理变更前后至少有5年的财务数据和总经理的年龄、学历数据。财务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CCER数据库。年龄、学历和MBA毕业院校数据通过Wind数据库和百度搜索而得。经过筛选后,得到了127家符合条件的公司,共635个年报数据可用于分析。
如何避免外部因素(行业变化、宏观政策和经济危机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研究中,每个公司的业绩为本公司业绩减去“配对公司”的业绩。“配对公司”和样本公司位于同一行业,也同样是上市公司,在研究所选取的时间段内,总经理未发生变更,而且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和样本公司相比(总经理变更前一年),非常接近。也就是说,样本公司的业绩是“相对业绩”。
如何避免内部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在某些公司,公司的经营实际上由董事长负责。另外,董事会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也就是说,公司业绩的改善,不一定归功于总经理。为了印证研究的准确性,研究者从总样本(127家公司)中选取了85个公司作为子样本,采取相同方法进行了研究。子样本的选择标准是: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或总经理薪酬高于董事长——通过这两个指标,可以认定这些公司的实际经营者是总经理。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公司的业绩?
很多公司在总经理变更前后,会进行盈余管理。为了避免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者用总资产营业利润率来衡量公司的业绩。同时,为了印证研究的准确性,还采用总资产利润率和主要受总经理影响的存货周转率作为指标,用同一方法进行了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