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哲学是关于世界观、方法论的学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是在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基础上形成的,并不是一门具体科学,因此,经验的个案不能反驳它。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论述?
A.哲学并不能推演出经验的个案。
B.任何科学帮要接受经验的检验。
C.具体科学不研究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经验的个案只能反驳具体科学。
E.哲学可以对具体科学提供指导。
【解析】根据本题的提问方式,此题属于加强支持类。
题干推论:由前提“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科学(哲学→非具体科学)”,得出结论“经验的个案→不能反驳哲学”。 显然前提和结论之间还缺少一个推理依据,即:具体科学→经验的个案。这样整个推理过程才完整。而这个推理过程正是我们逻辑学上三段论的推理形式,即:A→B,B→C,得出A→C。在论证类题目中,也会出现类似于此种形式的推理,缺少哪一个环节就补充上哪个环节。选项中只有D项(经验的个案→不能反驳非具体科学)提及具体科学和经验的个案的关系。
【逻辑核心知识点】搭桥,在加强论证中是经常用到的加强方式,而且他相对于其他两种加强方式加强力度是最强的,因为搭桥是建立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联系,如果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联系,则论据不能支持论点。
27.M大学社会学学院的老师都曾经对甲县某些乡镇进行家庭收支情况调研,N大学历史学院的老师都曾经到甲县的所有乡镇进行历史考察,赵若兮曾经对甲县所有乡镇家庭收支情况进行调研,但未曾到项郢镇进行历史考察;陈北鱼曾经到梅河乡进行历史考察,但从未对甲县家庭收支情况进行调研。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陈北鱼是M大学社会学学院的老师,且梅河乡是甲县的。
B.若赵若兮是N大学历史学院的老师,则项郢镇不是甲县的。
C.对甲县的家庭收支情况调研,也会涉及相关的历史考察.
D.陈北鱼是N大学的老师。
E.赵若兮是M大学的老师。
【解析】此题属于假言命题推理。
A→B,不等价于其逆命题B→A。由“M大学的老师→调研甲县某些乡镇家庭收支情况”,得不出“(赵若兮)调研甲县某些乡镇家庭收支情况→(赵若兮)是M大学的老师”。由题干推不出选项DEA。C项题干未曾提及二者关系同样得不出。B项可以得出。因为“N大学→所有乡镇历史考查→项郢镇进行历史考察”而赵若兮未到郢镇考察,由充分条件逆否命题推理可得B项。
【逻辑核心知识点】逆否命题推理公式:A→B等价于¬B→¬ A(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28.研究人员招募了300名体重超标的男性,将其分成餐前锻炼组和餐后锻炼组,进行每周三次相同强度和相同时段的晨练,餐前锻炼组晨练前摄入零卡路里安慰剂饮料,晨练后摄入200卡路里的奶昔,餐后锻炼组晨练前摄入200卡路里的奶昔,晨练后摄入零卡路里安慰剂饮料,三周后发现,题干推论:燃烧的脂肪比餐后锻炼组多,该研究人员由此推断,肥胖者若持续这样的餐前锻炼,就能在不增加运动强度或时间的情况下改善代谢能力,从而达到减肥效果。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该研究人员的上述推断?
A.餐前锻炼组额外的代谢与体内肌肉中的脂肪减少有关。
B.餐前锻炼组觉得自己在锻炼中消耗的脂肪比餐后锻炼组多。
C.餐前锻炼可以增强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促使它更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糖分和脂肪。
D.肌肉参与运动所需要的营养,可能来自最近饮食中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和脂肪成分,也可能来自体内储存的糖和脂肪。
E.有些餐前锻炼组的人知道他们摄入的是安慰剂,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锻炼的积极性。
【解析】根据本题的提问方式,此题属于加强支持类。
题干推论:餐前锻炼组晨练前不补充营养,燃烧的脂肪比餐后锻炼组多→餐前锻炼组能改善代谢能力,达到减肥效果。
C项补充了一个理论依据,即:餐前锻炼→更有效地消耗体内的糖分和脂肪。支持力度最大。
E项是局部否定了题干推论的一个削弱因素,也起支持作用,但力度不大。
29.某企业董事会就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进行研讨。在研讨中,与会者发言如下:
甲: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乙:既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者缺一不可。
丙:经济效益是基础和保障,只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才能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丁:如果不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就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戊: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不能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根据上述讨论,董事会最终做出了合理的决定以下哪项是可能的?
A、甲、乙的意见符合决定,丙的意见不符合决定
B、上述5人中只有1人的意见符合决定。
C、上述5人中只有2人的意见符合决定。
D、上述5人中只有3人的意见符合决定。
E、上述5人的意见均不符合决定。
【解析】此题属于综合分析类。
题干推论简图:
甲: 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制度 = ¬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乙: 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制度
丙: 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 ¬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制度
丁: ¬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 建立健全制度∨¬提高经济效益
戊: ¬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制度 = 提高经济效益∨¬建立健全制度
比对得知,甲和丁、丙和戊,涵义相同推论等值,且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组2人为真。若其中一组为假,则可得乙为假,故答案为C选项。
【逻辑核心知识点】联言、选言、假言,三大命题推理公式互换(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30. 气象台的实测气温与人实际的冷暖感受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同样的低温条件下如果是阴雨天,人会感到特别冷,即通常说的“阴冷”;如果同时赶上刮大风,人会感到寒风刺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解释上述现象?
A.人的体感温度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风速与空气湿度的影响。
B.低温情况下,如果风力不大、阳光充足,人不会感到特别寒冷。
C.即使天气寒冷,若进行适当锻炼,人也不会感到太冷。
D.即使室内外温度一致,但是走到有阳光的室外,人会感到温暖。
E.炎热的夏日,电风扇转动时,尽管不改变环境温度,但人依然感到凉快。
【解析】此题属于语义理解类。此类题型解答主要凭语感。
BCDE都没有直接解释“感到冷”的现象。A项“人的体感温度除了受气温的影响外,还受风速与空气湿度的影响”合理解释了“实测气温与人实际的冷暖感受常常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最佳答案。
31.某俱乐部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名职业运动员,来自5个不同的国家(不存在双重国籍的情况)。已知:
(1)该俱乐部的外援刚好占一半, 他们是乙、戊、丁、庚、辛;
(2)乙、丁、辛3人来自两个国家。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甲、丙来自不同国家
B.乙、辛来自不同国家
C.乙、庚来自不同国家
D.丁、辛来自相同国家
E.戊、庚自相同国家
【解析】综合分析排列组合题。宜用排除法。
由题干和条件(1)得:乙、戊、丁、庚、辛,这5人是外援且来自4个国家,剩下5人为俱乐部本国人。
由题干和条件(2)可得:5个外援中的乙丁辛3人来自两个国家,则剩下2人戊、庚来自另外两个国家。故可得乙丁辛3人中每个人与剩下的2人戊、庚都来自不同国家。答案为C。
32.某高校的李教授在网上撰文指责另一高校张教授早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存在抄袭现象,张
教授知晓后,立即在同一网站对李教授的指责作出反驳。
以下哪项作为张教授的反驳最为有力?
A.自己投稿在先而发表在后,所谓论文抄袭其实是他人抄自己。
B.李教授的指责,纯属栽赃陷害,混淆视听,破坏了大学教授的整体形象。
C.李教授的指责是对自己不久前批评李教授学术观点所做的打击报复。
D.李教授的指责可能背后有人指使,不排除受到两校不正当竞争的影响。
E、教授早年的两篇论文其实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现象。
【解析】削弱类题型。
B项没有依据,CD项提及的是对方指责的动机,E项说对方也犯过同样的错。以上四项均不能构成有力反驳,只有A项提及投稿和发表时间可以构成有力反驳。
33.某电影节设有“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最佳导演”等多个奖项,颁奖前,有专业人士预测如下:
(1)若甲或乙获得“最佳导演”,则“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将在丙和丁中产生;
(2)只有影片P或影片Q获得“最佳故事片”,其片中的主角才能获得“最佳男主角”或“最佳女主角”;
(3)“最佳导演”和“最佳故事片”不会来自同一部影片。
以下哪项颁奖结果与上述预测不一致?
A.乙没有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来自影片Q
B.丙获得“最佳女主角”,“最佳编剧”来自影片P
C.丁获得“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来自影片P
D.“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都来自影片P
E.甲获得“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来自影片Q
【解析】综合分析题。用推理简图来简化理清逻辑关系。找不一致的,用排除验证法。
题干预测:
(1)(甲最佳导演∨乙最佳导演)→(丙女主角∨丙编剧∨丁女主角∨丁编剧)
(2)(P片最佳主角∨Q片最佳主角)→(P最佳故事片∨Q最佳故事片)
(3)最佳导演、最佳故事片,不来自同一部影片。
排除法:题干中的最佳导演、最佳主角、最佳编剧与影片没有直接关联,故ABCE无法直接排除;再来验证D选项:若“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都自影片P,根据条件(2)可得“最佳故事片”也来自影片P,这与条件(3)矛盾,故D选项与题干预测不一致,为正确答案。
34.黄瑞爱好书画收藏、他收藏的书画作品只有“真品”“精品”“名品”“稀品”“特品”“完品”,它们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若是“完品”或“真品”,则是“稀品”。
(2)若是“稀品”或“名品”,则是“特品”。
现知道黄瑞收藏的一幅画不是“特品”,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该画是“稀品” B.该画是“精品”
C.该画是“完品” D.该画是“名品”
E.该画是“真品”
【解析】选言假言命题综合推理。逆推加排除即可得答案。
由题干,不是“特品”,根据假言命题推理和条件(2),逆推后可得不是“稀品”也不是“名品”;同理结合条件(1),逆推后可得不是“完品”也不是“真品”,故只能是“精品”。
35.王、陆、田拟到甲、乙、丙、丁、戊、己6个景点结伴游览,关于游览的顺序,3人意见如下:
(1)王:1甲、2丁、3己、4乙、5戊、6丙;
(2)陆:1丁、2己、3戊、4甲、5乙、6丙;
(3)田:1己、2乙、3丙、4甲、5戊、6丁;
实际游览时,各人意见中都恰有一半的景点序号是正确的。
根据以上信息,他们实际游览的前三个景点分别是以下哪项?
A.己、丁、丙 B.丁、乙、己
C.甲、乙、己 D.乙、己、丙
E.丙、丁、己
【解析】综合分析排序题。列表法代入排除。
排列组合题要素太多,容易混淆,宜列表处理。
三人意见都恰有一半正确,即每人能且只能猜对3个。代入后少于3个的都不正确。
若A为真,则:王猜对 2丁,4乙,5戊;陆猜对4甲,5乙,只猜对2个,排除A选项。
若B为真,则:王猜对3已,5戊,6丙;陆猜对1丁,4甲,6丙;田猜对2乙,4甲,5戊,没有冲突,可选。其他略。
36.“冈萨雷斯”,“埃尔南德斯”“施米特”“墨菲”这四个姓氏是且仅是卢森堡、阿根廷、墨西哥、爱尔兰四国中其中一国常见的姓氏,已知:
(1)“施米特”是阿根廷或卢森堡常见姓氏。
(2)若“施米特”是阿根廷常见姓氏,则“冈萨雷斯”是爱尔兰常见姓氏。
(3)若“埃尔南德斯”或“墨菲”是卢森堡常见姓氏,则“冈萨雷斯”是墨西哥常见姓氏。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施米特”是卢森堡常见姓氏
B.“埃尔南德斯”是卢森堡常见姓氏
C.“冈萨雷斯”是爱尔兰常见姓氏
D.“墨菲”是卢森堡常见姓氏
E.“墨菲”是阿根廷常见姓氏
【解析】综合分析题。用假设排除法。
题干:
(1)“施米特”→(阿根廷∨卢森堡)
(2)“施米特”是阿根廷→“冈萨雷斯”是爱尔兰
(3)(“埃尔南德斯”∨“墨菲”)是卢森堡→“冈萨雷斯”是墨西哥
根据条件(1)假设:“施米特”是阿根廷常见姓氏,则由(2)得“冈萨雷斯”是爱尔兰,即“冈萨雷斯”不是墨西哥,再由(3)逆推得“埃尔南德斯”和“墨菲”都不是卢森堡,这样卢森堡无相应姓氏,与题干不符,故假设错误,结合条件(1)得“施米特”是卢森堡常见姓氏,选A。
37.甲、乙、丙、丁、戊5人是某校美学专业2019级研究生,第一学期结束后,他们在张、陆、陈3位教授中选择导师,每人只选择1人作为导师,每位导师都有1至2人选择,并且得知:
(1)选择陆老师的研究生比选择张老师的多;
(2)若丙、丁中至少有1人选择张老师,则乙选择陈老师;
(3)若甲、丙、丁中至少有1人选陆老师,则只有戊选择陈老师。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甲选择陆老师 B.乙选择张老师
C.丁、戊选择陆老师 D.乙、丙选择陈老师
E.丙、丁选择陈老师
【解析】综合分析题。
由题干“每位导师都有1至2人选择”即最多有2人选择,结合(1)可得只有1人选张老师,陆、陈两位老师都有2人选择。
陈老师有2人选择,因此不可能只有戊选择陈老师,结合(3),由逆否命题推理公式(否后必否前)可得甲、丙、丁都不选择陆老师,因此选择陆老师的只有乙和戊。由于每位学生只能选择一个导师,因此乙不能选择陈老师,结合(2),由逆否命题推理可得,丙、丁不选择张老师,故只能是甲选择张老师,丙和丁选择陈老师,E为正确选项。
【逻辑核心知识点】逆否命题推理公式:A→B等价于¬B→¬A(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38.艺术活动是人类标志性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家的心灵世界里,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是创造性劳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而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艺术作品的本质是模仿,因此,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以下哪项最可能是以上论述的假设?
A.人工智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
B.只有具备自我意识,才能具有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
C.大多数人工智能作品缺乏创造性。
D.没有艺术家的创作,就不可能有人工智能艺术品。
E.模仿的作品很少能表达情感。
【解析】论证逻辑中的加强支持题型。与26小题相似,用搭桥法。
题干结论: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题干的论据:(1)创造性劳动→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2)人工智能没有自我意识。
显然,“自我意识”和“审美需求和情感表达”没有建议关联,故B选是必要的假设。
39.最近的一项科学观测显示,太阳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即太阳风,含有数以千计的“滔天巨浪”,其时速会突然暴增,可能导致太阳磁场自行反转,甚至会对地球产生有害影响。但目前我们对太阳风的变化及其如何影响地球知之甚少,据此有专家指出,为了更好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的影响,必须更新现有的研究模式,另辟蹊径研究太阳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A.最新观测结果不仅改变了天文学家对太阳风的看法,而且将改变其预测太空天气事件的能力。
B.目前,根据标准太阳模型预测太阳风变化所获得的最新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误差约为10-20倍。
C.对太阳风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防止太阳风大爆发时对地球的卫星和通讯系统乃至地面电网造成的影响。
D.太阳风里有许多携带能量的粒子和磁场,而这些磁场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
E.“高速”太阳风源于太阳南北极的大型日冕洞,而“低速”太阳风则来自太阳赤道上的较小日冕洞。
【解析】论证逻辑中的加强支持题型。
题干结论:为更好保护地球免受太阳风影响,必须更新现有研究模式,另辟蹊径研究太阳风。
结论的核心在于“更新现有研究模式”。选项中只有B项才提及现有研究模式识误差太大,故需要更新。
40-41题基于以下题干
冬奥组委会官网开通全球招募系统,正式招募冬奥会志愿者。张明、刘伟、庄敏、孙兰、李梅5人在一起讨论报名事宜。他们商量的结果如下:
(1)如果张明报名,则刘伟也报名;
(2)如果庄敏报名,则孙兰也报名:
(3)只要刘伟和孙兰两人中至少有1人报名,则李梅也报名。
后来得知,他们5人中恰有3人报名了。
40.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张明报名了 B.刘伟报名了
C.庄敏报名了 D.孙兰提名了
E.李梅报名了
【解析】综合分析题。
题干核心信息:“5人中恰有3人报名了”,即有且只有3人报名。
从涉及人数多的条件(3)入手分析:假如李梅不报名,逆推后得刘伟和孙兰都不报名,这样就只有2人报名了,与题意不符,所以假设错误,李梅必须报名。答案为E。
【逻辑核心知识点】逆否命题推理公式:A→B等价于¬B→¬A(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41.如果增加条件,“若刘伟报名,则庄敏也报名”,那么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张明和刘伟都报名了 B.刘伟和庄敏都报名了
C.庄敏和孙兰都报名了 D.张明和孙兰都报名了
E.刘伟和李梅都报名了
【解析】综合分析题。
从新增的条件入手分析:“若刘伟报名,则庄敏也报名”。
假设刘伟报名,则庄敏也报名,根据(2)则孙兰也报名,再根据(3)则李梅也报名。这样报名人数为4人,与题意不符,故新增信息中的条件“刘伟报名”不成立,故刘伟不能报名,结合(1)得张明也不报名,报名的是其他3人,故答案为C。
【逻辑核心知识点】逆否命题推理公式:A→B等价于¬B→¬A(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42.酸奶作为一种健康食品,既营养丰富又美味可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多人饭后都不忘来杯酸奶,他们觉得饭后喝杯酸奶能够解油腻,助消化,但近日有专家指出,饭后喝酸奶,其实并不能帮助消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观点?
A.足量膳食纤维和维生素B1被人体摄入后可有效促进肠胃蠕动,进而促进食物消化,但酸奶不含膳食纤维,维生素B1的含量也不丰富。
B.酸奶中的益生菌可以维持肠道消化系统的健康,但是这些菌群大多不耐酸,胃部的强酸环境会使其大部分失去活性。
C.酸奶含有一定的糖分,吃饱了饭再喝酸奶会加重肠胃负担,同时也使身体增加额外的营养,容易导致肥胖。
D.人体消化需要消化酶和有规律的肠胃运动,酸奶中没有消化酶,饮用酸奶也不能纠正无规律的肠胃运动。
E.酸奶可以促进胃酸分泌,抑制有害菌在肠道内繁殖,有助于维持消化系统健康,对于食物消化能起到间接帮助作用。
【解析】加强支持类论证题。
要支持的观点是:饭后喝酸奶并不能帮助消化。
AB项提及的“膳食纤维、维生素B1、益生菌”并不是促进消化的必要条件,不含这些物质也不能证明“酸奶不能促进消化”。C项与消化无关,E项是削弱专家的观点。D项如果为真,则说明酸奶中并不具有能促进消化的必要条件,为正确选项。
43.为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有专家提议将每年的2月1日、3月1日、4月1日、9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6天中的3天确定为“传统文化宣传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日期,必须考虑以下条件:
(1)若选择2月1日,则选择9月1日,但不选12月1日。
(2)若3月1日、4月1日至少选择其一,则不选11月1日。
以下哪项选定的日期与上述条件一致?
A.2月1日,3月1日,4月1日。
B.2月1日,4月1日,11月1日。
C.3月1日,9月1日,11月1日。
D.4月1日,9月1日,11月1日。
E.9月1日,11月1日,12月1日。
【解析】综合分析题。用排除法。
根据题干条件(1)排除A、B; 根据条件(2)排除C、D。故答案为E。
【逻辑核心知识点】逆否命题推理公式:A→B等价于¬B→¬A(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44.今天的教育质量将决定明天的经济实力。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每隔三年对15岁学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能力进行的一项测试,根据2019年最新测试结果,中国学生的总体表现远超其他国家学生。有专家认为,该结果意味着中国有一支优秀的后备力量以保障未来经济的发展。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的论证?
A.中国学生在15岁时各项能力尚处于上升期,他们未来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B.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创新,中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C.在其他国际智力测试中,亚洲学生总体成绩最好,而中国学又是亚洲最好的。
D.这次PISA测试的评估重点是阅读能力,能很好地反映学生的受教育质量。
E.中国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项排名中均位列第一。
【解析】加强支持类论证题。
题干要加强的观点是:中国有一支优秀的后备力量以保障未来经济的发展。
结论的核心是“15岁的学生”“PISA测试结果中国学生占优”。想要支持题干论点,则必须确定这些学生“15岁之后的发展会继续保持优秀”,A项为正确答案。其他项支持力度小。
45.下面有一“5×5”的方阵,它所含的每一个小方格中可填入一个词(已有部分词填入)。现要求该方阵中的每行、每列及每个粗线条围住的五个小方格组成的区域中均含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5个词,不能重复也不能遗漏。
根据上述要求,以下哪项是方阵顶行①②③④空格中,从左至右依次应填入的词?
A.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B.道路、文化、制度、理论。
C.文化、理论、制度、自信。
D.理论、自信、文化、道路。
E.制度、理论、道路、文化。
【解析】综合分析排列组合题。验证排除法。
第一列已有“理论”和“制度”,排除D、E项。
右上角粗线条区域一已有“自信”,若选C项,则第二行第一空只能填“道路”与第三格重复,排除;同理,若选B项,则第二行第一空只能填“理论”与第一列第三格重复,排除。故正确选项为A。
46.水产品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而且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有一定作用;禽肉的脂肪含量也比较低,脂肪酸组成优于畜肉,瘦肉中的瘦肉脂肪含量低于肥肉,瘦肉优于肥肉。因此,在肉类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水产,其次是禽肉,这样对身体更健康。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以上论述?
A.所有人都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B.肉类脂肪含量越低,对人体越健康。
C.人们认为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肉类更有益于健康。
D.人必须摄入适量的动物脂肪才能满足身体的需求。
E.脂肪含量越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越高。
【解析】加强支持类论证题。
要支持的观点是:在肉类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水产,其次是禽肉,这样对身体更健康。
其论据是对各种(水产品、禽肉、畜肉瘦肉、畜肉肥肉)肉脂肪含量的比较,虽也提到水产品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比较的重点还是肉脂肪。因此B项“肉类脂肪含量越低,对人体越健康”最能支持题干的结论。A项涉及到水产品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作用,但“一定”是不确定的量,且与禽肉畜肉无关,支持力度有限。故选B。
47-48题基于以下题干
某剧团拟将历史故事“鸿门宴”搬上舞台,该剧有项王、沛公、项伯、张良、项庄、樊哙、范增7个主要角色,甲、乙、丙、丁、戊、己、庚7名演员每人只能扮演其中一个,且每个角色只能由其中一人扮演。根据各演员的特点,角色安排如下:
(1)如果甲不扮演沛公,则乙扮演项王。
(2)如果丙或己扮演张良,则丁扮演范增。
(3)如果乙不扮演项王,则丙扮演张良。
(4)如果丁不扮演樊哙,则庚或戊扮演沛公。
47.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甲扮演沛公
B.乙扮演项王
C.丙扮演张良
D.丁扮演范增
E.戊扮演樊哙
【解析】综合分析题。排列组合题型。假设验证排除法。
题干给出的条件不能直接推出答案。观察题干中的四个条件,从出现次数多的演员身上找突破口。乙和丁单独出现两次。由条件(3)假设乙不扮演项王,得丙扮演张良;再由(2)得丁扮演范增;再由(4)得庚或戊扮演沛公,即甲不扮演沛公。最后由(1)得乙扮演项王,与假设矛盾,即假设不成立,乙扮演项王,答案为B。
【逻辑核心知识点】综合分析题难度大,条件隐晦,需要假设寻找矛盾找到解题突破口。需要综合熟练运用推理知识,层层剖析找推理链条(详见决胜MBA同步视频课程)
48.若甲扮演沛公而庚扮演项庄,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丙扮演项伯
B.丙扮演范增
C.丁扮演项伯
D.戊扮演张良
E.戊扮演樊哙
【解析】从新增的条件入手分析:“甲扮演沛公,且庚扮演项庄”。
由甲扮演沛公,结合(4)逆推后得丁扮演樊哙;再结合(2)逆推后得丙和己都不扮演张良;则只剩下乙和戊两人,上题已推知乙扮演项王,故张良只能由戊扮演。答案为D。
【逻辑核心知识点】综合分析题第二小题一般有新增条件,新增条件即为解题突破口。
49、某医学专家提出一种简单的手指自我检测法:将双手放在眼前,把两个食指的指甲那一面贴在一起,正常情况下,应该看到两个指甲床之间有一个菱形的空间如果看不到这个空间,则说明手指出现了杵状改变,这是患有某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迹象。该专家认为,人们通过手指自我检测能快速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论断?
A.杵状改变可能由多种肺部疾病引起,如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等,而且这种病变需要经历较长的一段过程。
B.杵状改变不是癌症的明确标志,仅有不足40%的肺癌患者有杵状改变。
C.杵状改变检测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不能用来替代医生的专业判断。
D.杵状改变有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畸变不是很明显,不足以判断人体是否有病变。
E.杵状改变是手指未端软组织积液造成,而积液是由于过量血液注入该区域导致,其内在机理仍然不明。
【解析】削弱题。
题干要削弱的观点是“人们通过手指自我检测能快速判断自己是否患有心脏或肺部疾病”,论据是“手指出现的杵状改变,是患有某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迹象”。选项E“手指的杵状改变内在机理不明”直接有力质疑了“手指的杵状改变是患有某种心脏或肺部疾病的迹象”。
50曾几何时,快速阅读进入了我们的培训课堂。培训者告诉学员,要按“之”字形浏览文章。只要精简我们看的地方,就能整体把握文本要义,从而提高阅读速度;真正的快速阅读能将阅读速度提高至少两倍,并不影响理解。但近来有科学家指出,快速阅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科学家的观点?
A.阅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首先需要看到一个词,然后要检索其涵义、引伸义再将其与上下文相联系。
B.科学界始终对快速阅读持怀疑态度,那些声称能帮助人们实现快速阅读的人通常是为了谋生或赚钱。
C.人的视力只能集中于相对较小的区域,不可能同时充分感知和阅读大范围文本,识别单词的能力限制了我们的阅读理解。
D.个体阅读速度差异很大,那些阅读速度较快的人可能拥有较强的短时记忆或信息处理能力。
E.大多声称能快速阅读的人实际上是在浏览他们可能相当快地捕捉到文本的主要内容,但也会错过众多细枝末节。
【解析】加强支持题。
要支持的观点是:快速阅读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A项仅说明快速阅读复杂,不能质疑其可行性;B项只是怀疑快递阅读推动者的动机;E项指明了快速阅读的缺陷。此三选项都不能质疑其可行性,力度很小;D项实际上是表明快速阅读的局部可行性,是对专家观点的削弱。C项从生理角度证明快递阅读不可能,为正确答案。
51.每篇优秀的作文都必须逻辑清晰且论据详实,每篇经典的论文都必须主题鲜明且语言准确,实际上,如果论文论据详实但主题不鲜明或论文语言准确而逻辑不清晰,则它们都不是优秀的论文。
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哪项?
A.语言准确的经典论文逻辑清晰
B.论据不详实的论文主题不鲜明
C.主题不鲜明的论文不是优秀的论文
D.逻辑不清晰的论文不是经典的论文
E.语言准确的优秀论文是经典的论文
【解析】语义理解题。
根据第三句“论文论据详实但主题不鲜明或论文语言准确而逻辑不清晰→不是优秀的论文”可得出C选项。
由题干第一句“优秀的作文→逻辑清晰且论据详实”,逆推后可得“逻辑不清晰的论文不是优秀的论文”,但并不能得出D选项“非经典论文”;其他选项都无从得出。
52.除冰剂是冬季北方用于道路去除冰雪的常见产品,下表显示了五种除冰剂的各项特征:
A.融冰速度较慢的除冰剂在污染土壤和污染水体方面的风险都低以下哪项对上述五种除冰剂特征概括最为准确?
B.没有一种融冰速度快的除冰剂三个方面风险都高
C.若某种除冰剂至少两个方面风险低,则其融冰速度一定较慢
D.若某种除冰剂三方面风险都不高,则其融冰速度一定也不快
E.若某种除冰剂在破坏道路设施和污染土壤方面的风险都不高,则其融冰速度一定较慢。
【解析】语义理解题。直接比对可得正确答案为C选项。
53.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对接触到的东西都要摸一摸,尝一尝,甚至还会吞下去。孩子天生就对这个世界抱有强烈的好奇心,但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特别是进入学校之后,他们的好奇心越来越少,对此专家认为这是由于孩子受到外在的不当激励所造成的。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专家观点?
A.现在许多孩子迷恋电脑、手机,对书本知识感到素然无味。
B.野外郊游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长时间宅在家里就会产生思维惰性。
C.老师、家长只看考试成绩,导致孩子只知道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D.现在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大多迫于老师家长等的外部压力。
E.孩子助人为乐能获得褒奖,损人利己往往受到批评。
【解析】加强支持题。
要支持的观点是:进入学校后孩子的好奇心越来越少,是孩子受到外在的不当激励造成的。
关键词为“好奇心越来越少”、“外在的不当激励”。
A项与“外在的不当激励”无关,BE项与论证无关,D项与“好奇心越来越少”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说明老师、家长只看考试成绩(外在的不当激励),其他的并不看重,导致孩子除了学习书本知识之外对其他事物缺乏好奇心,最能支持家长观点,为正确选项。
54-55基于以下题干
某高铁线路设有“东沟”“西山”“南镇”“北阳”“中丘”5座高铁站。该线路有甲、乙、丙、丁、戊5趟车运行。这5座高铁站中,每站恰好有3趟车停靠,且甲车和乙车停靠的站均不相同,已知
(1)若乙车或丙车至少有一车在“北阳”停靠,则它们均在“东沟”停靠
(2)若丁车在“北阳”停靠,则丙、丁和戊车均在“中丘”停靠
(3)若甲、乙和丙车中至少有2趟车在“东沟”停靠,则这3趟车均在“西山”停靠
54.根据上述信息,可以得出哪项?
A.甲车不在“中丘”停靠 B.乙车不在“西山”停靠 C.丙车不在“东沟”停靠
D.丁车不在“北阳”停靠 E.戊车不在“南镇”停靠
【解析】综合分析题型,排列组合题。
排列组合题要素太多,容易混淆,宜列表处理。
观察得知,乙车和丙车在条件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先分析含有这两车的条件。
由(1)假设“乙车或丙车停“北阳”,则二车都停“东沟”。
结合(3)得甲、乙和丙车三车都停“西山”,但题干中甲、乙不能停同一站,故假设不成立,得“乙车和丙车都不停“北阳”,其他三车都停“北阳”,列表记之。
丁车在“北阳”停靠,由(2)得丙、丁和戊车均在“中丘”停靠,甲、乙不停“中丘”。
甲、乙不能停同一站,由(3)得甲、乙和丙车最多有1趟车在“东沟”停靠,因每站恰好有3趟车停靠,所以丁、戊车停“东沟”。
55.若没有车在每站都停靠,则可以得出以下哪项?
A. 甲车在“南镇”停靠 B. 乙车在“东沟”停靠 C. 丙车在“西山”停靠
D. 丁车在“南镇”停靠 E. 戊车在“西山”停靠
【解析】分析同上。
甲、乙不能停同一站,即“西山”只能停其一,“西山”还需要停两车。题干丙车出现次数多,假设丙车不停“西山”,则丁车和戊车停“西山”,再结合本题新增条件“没有车在每站都停靠”,则丁车和戊车都不停“南镇”,甲、乙不能都停“南镇”,则有三车不停“南镇”,只剩两车停“南镇”,与题意“每站恰好有3趟车停靠”不符,故丙车不停“西山”为错误假设,正确结果为:丙车停“西山”,答案为C项。
参考阅读:
2021-22考研英语.政治.数学.经济类管理类联考综合.统考专业课.名师视频课程8折优惠
2020年硕士研究生考试综述: 2021研究生学历如何轻松拿下
专科生,研究生和你渐行渐远:国家承认的5种本科学历样本获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