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会促使年轻人在教育投资前计算一下成本和收益,做出理性选择,而不是再盲目跟风一味追求高学历。这无疑会给一直高烧不退的考研热降温,并影响整个研究生教育。除此之外,考研人数下降可能释放的另外一个信号也应引起教育界注意,那就是已经在本科教育阶段出现的“生源危机”或许会向研究生教育阶段蔓延。
2008年,考研人数也曾出现过一次下降,比2007年少了8.2万人。当时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就曾称“考研市场理性‘退烧’”,认为研究生教育的拐点出现了。那时的报道和评论找到的原因和这次一样,一是就业难,二是培养机制改革——2008年开始,56所设研究生院的高校率先取消公费自费的区别,进行收费改革。
但是,后面的事态和人们的预期大相径庭。2009年,考研报名人数反弹,增至124.6万人;2010年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达到了140万人,之后3年连续每年以超10万人的速度增长,2013年达到了176万人。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造成就业形势严峻,很多本科生通过考研来推迟就业。这个因素肯定存在,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新世纪前十年高考报名人数和录取人数的同步快速增长。2006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了950万,录取人数546万;2007年,高考报名人数超过千万,录取人数566万。这些学生4年后大学毕业加入考研大军,有些还连续考上两三年,考研人数不激增才怪。
然而,在适龄人口减少和高中生出路多元化的共同作用下,高校招生的拐点2009年开始出现,高考报名人数从2008年的1050万人回落到1020万人,之后连年走低,2013年已经下降到912万人。高校生源危机从专家学者的预言变成了现实,而且不断蔓延扩大,愈演愈烈,从高职到三本乃至部分二本院校。
尽管生源危机目前冲击的主要是高职院校和低层次的、没有特色的本科院校,但继续发酵下去,极有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影响到研究生招生。
在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的情况下出现的生源危机,从根本上说是质量危机,3年高考弃考人数达300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的出国留学人数,都足已说明问题。
相比本科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存在的问题更多,如今本科教育都越发遭到嫌弃,遑论研究生教育。这两年,本科生中的出国潮更加汹涌,尽管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人数迅速增长,但去国外读研的本科生仍然是出国大军中的主力。
毋庸置疑,生源危机如果波及到研究生招生,受冲击的主要还是那些办学特色不鲜明、教学质量不高的地方院校。这些年,在争相创办研究型大学的浪潮中,一些地方院校也使出浑身解数上了若干硕士乃至博士点,但科研实力和培养质量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特别是前几年,研究生大规模扩招,这些二三流高校纷纷撒重金招兵买马,引进师资,打造硬件,如果今后招生出现困难,那么,这些已经建起来的硕士点怎么办?引进来的师资怎么办?这些高校的硕士点会不会重蹈当下新建本科院校的覆辙?
事实上,不少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已经出现困境,主要问题是优秀生源不足、调剂生源过多,有的甚至近一半的研究生都是调剂过来的。如果今后考研人数总量继续下降,这些地方院校的招生情况只会更加惨淡。
其实,不只这些地方高校,包括一些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在内的很多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在为招不到优秀学生而犯愁。当最优秀的高中生、最优秀的本科生都浩浩荡荡涌向国外高校的时候,不管考研人数的总量是增加还是减少,对于承担着培养精英人才任务的研究生教育而言,生源危机早就已经兵临城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