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批改样本3:
《有待完善的论证》
[评点:标题不用书名号]
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材料作者提出想要长寿,就搬到小镇上去生活的论点,该论证是有待商榷的。
[李蹊教研室评点:复述不够精准,建议多看看套路.比如"以上材料"改为"上文"等等.]
首先,材料中提到城市的紧张生活与小城镇的从容生活,更有利生活的是后者。但材料作者并没有给我们详细的论述城市是如何紧张,而小城镇是如何的从容。也没有给我们一个生活方式的定义;而且,也不定在紧张的生活环境下就没有了从容的生活。每个人都有一个对待生活的态度,而在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进一步的说明这一点。[李蹊教研室评点:没有抓住主要的逻辑问题.]
其次,从材料中提到“职工请病假的天数要比邻近的南海市的公司相比,要少一天。”但从中不能马上推出小城镇的居民就是健康的了。因为请病假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衡量标准,各地的生活方式不同所定制的病假数也有所不同。而且职工的上班天数呢,会不会也少了一天,那么不是成正比了吗[李蹊教研室评点:问题抓住了,但分析、论证、质疑无效。]
再次,居民的数量在小镇上只提及到一位内科医生,但与南海市的比较中只提及了居民与医生的比较,并没有特别指明是哪类的医生,这把概念混淆,无形中偷换概念进行了不当类比。[评点:问题同上。]
最后,材料中提及安亭镇中的居民平均人数比南海市的平均人数年龄要高。一般而言,在小城镇的年青人基本上都是为了生计或是其他原因而远离本土到异乡大城市去生活的也不少。这个过于以偏盖全了。[李蹊教研室评点:分析太浅,论证也不完整。]
综上所述,材料的作者所提及的论点及论证像一座美丽的空中楼阁,既无横梁又无支架。这种空中楼阁,只要理性的阳光一探照,就会消失地无影无踪。[李蹊教研室评点:文学色彩太浓,好看不中用,使自己的观点模糊。]
总评:
1、文章结构完整,条理也较为清晰,但存在问题很多,可评分为15分左右;
2、开头结尾要用标准套路,以免出问题;正文四段每段开头要表明中心,即上文的某一分论点或论据存在逻辑问题,不能推出其相应的结论;查找问题不够准确,分析没有深度;
3、语言也欠规范,少用口语词,少用强化词,因为这样会出现跟原文同样的逻辑不严谨的问题。
4、建议再深入研读论证有效性分析文的写作要求和基本套路。
写作批改样本4:
“知识就是力量”是空洞的历史回声吗? (标题不用问号)
上文通过一系列成问题的推理推出结论“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这样的推理看似有理,其实是难以必然成立的。
首先,上述材料论证“1000是100的十倍,但是当分母大到百亿的时候,作为分子的这两个数的差别就失去意义。”是欠妥当的。 (李蹊教研室评点:直接引用不能太多,注意标点)即使两个数的差别再小,在特定的情况下,其意义仍然是存在的。
其次,论述者由上述前提提出“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和选拔人才时,知识尺度已变得毫无意义”也是不恰当的。在这个分工精细的知识经济时代,即使知识变化再快,人类所掌握的知识仍然可以满足专业领域的需求。因此,这个类比存在不当类比之嫌。 (李蹊教研室评点:论证表述不清,慎用逻辑术语)
再次,即使网络能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所需的各种信息,也不必然能推出“没有必要学习各种知识数年寒窗”。因为,“查询信息”和是否会“应用信息”是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又怎能对网络中的信息做出辨认筛选而并加以应用呢?查询到的信息就如同知识片段,如何组织为自己所用却需要自己的知识。
最后,材料中“素质教育的真正目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能力。”与“知识与此种能力之间没有实质性的联系”也没有必然联系,而材料列举“具备与爱因斯坦相同知识背景的人多的是,为什么唯独他发现了相对论”则有以偏概全之嫌。
综上所述,由于上文在推理论证过程中存在诸如此类的逻辑问题,所以,上文论证的有效性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都是值得商榷的。
总评:
1、文章开头结尾比较规范,结构较完整,条理较清晰,查找逻辑问题还算准确,文章可评分为20分;
2、本论部分在进行逻辑问题分析论证时,宜在首句言简意赅地把题干的逻辑问题先摆出来,但不能过多地直接引用,在使用逻辑术语时,得确保界定无误;
3、语言表达的简约性有待加强。
点击查看: 写作批改样本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