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真热闹。
5月19日,马云刚搞了2亿准备投资O2O创业项目好圈地线下支付场景,接着就看到铺天盖地都是万科和万达两家搞了“万万没想到”的奇葩合作刷屏。
万达和万科要合作,双方都要搞‘轻资产”。怎么理解呢?
万达有大量商业地产和少量住宅地产,而万科地产则正好相反。那么术业有专攻,双方可以互相交换一下自己少的、不擅长管理的那部分资产,这样可以扬长避短,是绝对的双赢。
那么这两家说要做“轻资产”,可大家都知道房地产是最“重”的行业,重在资本投入大,牵扯行业广,楼盘无法移动……那么王健林和王石打算怎么“轻”?
大家知道,以往房地产商的业务模式是:向银行贷款、借债和发行股票融资来盖楼,卖了楼以后再还钱。商业地产的商铺要卖得价钱贵,就必须有人流,单位时间一块地方的人流越多,这块地皮及其上的商户摊位就越值钱。
但是现在环境变了,电商的发展让人们的很多购物需求在网上得到了解决,节约出的更多时间则去线下体验其他消费内容。所以,商业地产的未来趋势是必然要发展体验型消费——万达现在就要改变原来的商业模式。
那么万达未来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呢?
我猜多半是分为三块:
第一块:针对个人消费者的C端金融,例如当人们来到万达广场全家逛街、吃饭、看电影、做指甲、美容、小孩学钢琴……等等这些个人消费行为的时候,万达可以提供白条、赊账、返券、积分……等等金融类运营。这个方向在前几天快钱突然宣布要开始进入C端客户领域就能猜出来。这个很好理解,支付宝、京东金融都在做。
第二块:就是商户的B端,这个也很好理解,万达每开一家店,所有的品牌商家都跟着扩张,肯定有缺钱的,那么万达基于对这些商家的长期了解,给他们提供贷款总可以吧?这是不是有点像供应链金融?其实更确切地说是“生态链金融”,这个估计也是快钱来干(要不王健林花20亿买它干啥?)——此前快钱不就是服务于B端的么?估计现在是既要根据以往的大数据来考察这些商家的运营情况,判断能不能贷款给他们,又要设计各种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消费类金融产品。
第三,开店的地产金融——资产证券化。
前两条,什么C端消费、B端金融,都需要在万达广场里发生,万达曾宣布要在2025年造1000个万达广场就是这个原因。这1000个万达广场里每个都包涵了无数消费场景,这是啥概念?这是都是线下入口啊,王健林以后所有生意的“流量”都要靠着1000个万达广场当入口引来。
所以必须要大规模复制万达广场——但是,钱呢?
王健林怎么能在全国迅速复制991个万达广场?
好,以前是只有楼盖好了,地产公司可能发一个REF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就是房地产信托基金,是一种房地产的资产证券化操作手法。它汇集多个投资者资金,由专业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将综合投资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
而现在呢?距离王健林他老人家设定的2025年复制1000个万达广场还有10年,今年才建了109个,还有991个咋整?哪里搞钱?时间来得及么?
这个时候就要联想,钱的事情还是需要金融公司来解决。否则万达收购快钱干啥来的?难道只让快钱做做支付工具?肯定不止于此,以前让房地产信托机构搞基金,今后完全可以让快钱干这件事。
具体操作可以是这样的:以前万达是自己盖楼,以后可以租现成的啊!
例如有一栋楼编号是521,是经济观察报社的资产,被王思聪看上了,王思聪决定把这个楼盘改造成万达广场。这个时候他就让快钱设计个众筹001项目,筹集个N亿,从经济观察报社手里把这个楼租下来,然后王思聪自己出钱装修、招商、雇保安……经营成了万达广场,每年从收益中给参与众筹的人一定回报!
怎么样,钱也有了,楼也不用自己建了,万达广场也开成了,又多快好省吧?
这只是在北京。然后万达在青岛又开始寻找合适的楼盘,发现海尔有个楼挺俊,于是快钱就又设计了一个002项目,众筹搞起来……
这样,用不了多久,是不是991个项目在全国就全都能铺开了?
好,如果2025年王思聪手里掌控了1000家线下店,人们买衣服啦、吃饭啦、看电影啦、学钢琴啦都在万达里搞定,那么这些消费场景都被万达占住了,是不是规模很可观?
这个模式发展到极致,是不是就可以成为万达广场连锁式经营的内生力量?1000个能复制,2000个还会远么?
未来的万达,将成为一个玩金融的房地产管理“轻”公司,而不再是开发商!而这个轻公司的基础,就是通过快钱研发一个个融资产品来带动万达的商业地产扩张。
其实简单地说,就是马云从线上往线下拓展;而万达要从线下往线上反攻!【作者:杨阳 来源:经济观察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