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招生人数和领域简介
我校工程硕士共有六个招生领域,分别是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电子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今年拟招生178名。
1、建筑与土木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BIM、工程建设管理、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七个方向。依托的是广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拥有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土木工程、地理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结构工程等九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建筑学专业为国家一级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并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
(1)土木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58人,其中院士1人、教授33人。近5年来,本学科密切结合国家、地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特点,积极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重大工程纵、横向科研项目300余项,研究经费超过8000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83本。本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工程抗震中心和结构实验室,拥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广东省减震控制与结构安全实验室”,以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抗震减震与结构安全实验室”。
(2)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方向。现有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8名,博士学位者7名。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建筑节能与应用技术实验室”是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006年以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30余项,总科研经费40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18部。
(3)给水排水工程。现有指导教师11人,其中教授7人,博士学位者6人。学科实验室与研究基地《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实验室》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具有深圳水务集团公司等校外基地6个。学科所在专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广东省名牌专业。近年来,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等10项,获国家发明专利8项,现承担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科研等项目16项。
(4)BIM。BIM工程硕士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在职进修BIM方向专业知识和提高BIM项目管理和实施及工程管理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主要面向全省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BIM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5)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方向。现有校内外指导教师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导师中获博士学位7人。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4项,总科研经费1420余万元。获省、厅级教学、科技成果奖6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5余篇,出版著作和教材30部。现有建筑数字化技术实验室、城市信息处理实验室、建筑物理实验室、建筑模型实验室及城市设计研究所、岭南建筑研究所教学科研机构等;校外基地有香港专业技术人才服务机构、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省高教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市设计院、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所等。
(6)工程建设管理方向:本方向有专业指导教师20人,其中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8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12人,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企业合作项目等40余项,主要以大型、复杂建设工程为背景,开展工程建设管理、新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主要面向工程建设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现代工程建设管理知识、新技术研发能力强、实践能力突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性高级工程建设管理人才。
(7)不动产测量与管理方向:本方向有专业指导教师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9人。近5年来,承担各类科研课题90余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2项。主要通过测量、遥感、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等技术手段,开展国土资源与房地产测绘、地理国情监测等方面的研究。本方向主要面向规划、国土、建设、水利、环保、海洋、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行业与管理部门,培养具有扎实的不动产测量与管理专业知识、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应用性高级工程建设与管理人才。
2、项目管理
该领域依托工商管理学院。招收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土木工程、建筑学、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及相关本科专业的研究生。
本领域有1个广东省名牌专业、1个广东省示范性实验教学教学中心。有56位专职教师,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0人,博士学位获得者2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广东省“千百十”省级人才3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各类专业注册工程师31人,建设工程和设备采购评标专家10人,广州市标准化专家2人。行业协会(学会)副会长及常务理事8人。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38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140余项,总经费达800多万元,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800篇。
3、电子与通信工程
该领域主要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电路与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智能电网、运动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声像灯光技术方向、物联网技术、运动控制技术等九个方向。依托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凝聚态物理、天体物理、理论物理、物理电子学和课程与教学论工程硕士点;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理学》(师范)、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力与信息电子技术方向)、《光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检测技术方向) 等本科专业。拥有广东中南声像灯光工程研究院、广州大学信息与控制技术研究所、广州大学声像与灯光技术研究所有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所、天体物理中心和电力电子应用技术研究所等7个科研机构。
(1)通信与信息系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本学科主要通过系统学习数学基础理论、通信基础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理论,培养研究生掌握信息学科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使研究生具备从事通信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网络设计规划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在培养特点方面,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系统设计与核心技术并发,硬件能力与程序开发并行,适应社会对通信与信息专业人才的要求。学科研究范围和方向包括: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现代信号处理,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光纤通信,多媒体信息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生物信息与信号处理,图像处理与人工智能。
(2)信号与信息处理(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信号与信息处理是信息科学中的核心学科,开展信息与信号检测、识别、处理及系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期目标是开展人类语言声信息处理、生物信息处理,结合实际开展自适应噪声抑制、滤波、信号压缩恢复、人工神经网络、相干检测、DSP应用、虚拟电子仪器仪表等应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数字声频信号处理处理 2 数字视频信号处理 3艺术照明数字处理技术 4 生物信息处理5 系统辨识与模式识别。
(3)电路与系统(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本方向面向“数字家庭和生物特征”两个日益成熟和潜力巨大的应用领域培养相关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以“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数字视频和模式识别等为理论基础”进行信号采集、处理、识别和控制的理论研究,并且采用“DSP、ARM或FPGA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发可应用于数字家庭、视频监控、安防和工业等领域的智能系统和电子产品。研究的信号有:生物医学信号、视频信号、和生物特征,其中生物特征包括指纹、人脸和虹膜等。
(4)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无线传感器网络与泛在网络方向培养在智能设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泛在网络领域从事网络及设备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
本方向的研究领域包括智能变送器及现代控制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智能设备组网应用、泛在网络及应用支撑平台(无线传感网、局域网、移动互联网融合技术)等。本方向的特色在于综合利用WSN、局域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实用的传感器、无线单片机、嵌入式模块设计智能设备和应用系统。
(5)智能电网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智能电网是以包括各种发电设备、输配电网络、用电设备和储能设备的物理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它以充分满足用户对电力的需求和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满足环保约束、保证电能质量、适应电力市场化发展等为目的,实现对用户可靠、经济、清洁、互动的电力供应和增值服务。
(6)运动控制与电力电子技术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电力电子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诞生和发展的一门崭新技术,是使用电力电子器件对电能进行控制和变换的技术。现代运动控制技术是以各类电动机为控制对象,以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装置为控制手段,以电力电子装置为弱电控制强电的纽带,以自动控制原理和信息处理为理论基础的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和运动控制一起将和计算机技术共同成为未来科学技术的两大支柱。
本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可从事电力电子系统开发与设计、运动控制系统开发与设计、基于DSP和嵌入式系统的电力电子或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等。
(7)声像灯光技术方向(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声像灯光技术方向以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研究声频、视频及艺术照明技术的工程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设计,培养音响工程、视频工程、艺术照明工程、声像灯光中央控制技术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声像灯光系统集成、声像灯光技术开发、电声器件开发与应用。
上述领域现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2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10多人,博士19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重点培养对象1人,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1人。近年来,先后主持与承担了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以上的重要项目和重大课题,承担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省内外8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科技服务,承担了企业各类科技项目和工程项目100余个。
(8)物联网技术方向(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物联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家庭智能设施、视频监控系统等、和“外在使能”的,如贴上RFID的各种资产、携带无线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等“智能化物件或动物”或“智能尘埃”,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长距离或短距离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应用大集成、以及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在内网、专网、或互联网环境下,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在线监测、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远程维保、在线升级、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万物”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
本专业方向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9)运动控制技术方向(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运动控制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技术,是“推动新的产业革命的关键技术”,其发展是“制造自动化前进的旋律”。运动控制系统和产品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包括:伺服电机及其驱动技术,运动控制中的传感器和控制器,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单轴运动控制技术,多轴运动协调控制技术,提高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精度的技术,倒立摆系统的控制技术,复杂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基于网络的远程运动控制技术等。
本专业方向培养现代信号处理、运动控制、检测与故障诊断,包括现代智能信息处理、小波与神经网络、信号检测以及系统故障诊断、接触网及检测技术、变电所检测车等专门人才;
4、机械工程
该领域依托的是广州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学科是广州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并成为全国高校中率先开展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试点单位之一。“机械工程CDIO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拥有广州市机电设备状态监测与控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金属材料强化研磨重点实验室等。拥有广东省机电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综合性专业实验室以及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实验平台;实验用房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拥有立式加工中心、六自由度机器人、快速成型机、三维扫描仪、注塑机、动态信号数据采集试验台、多通道数据采集单元等一批先进的科研教学设备,设备总值达2000多万元。设有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工业工程与设备工程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本学科领域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设备管理工程、工程项目管理、工业工程等专业方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领域。涵盖先进制造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CAD/CAM/CAE;机械加工自动化;精密加工与微纳加工技术;数控技术;特种加工方法与技术;现代制造工艺;机械制造过程监控理论与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快速成形技术等方向。
(2)机械电子工程领域。涵盖机电系统控制及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机器人技术及应用;电液控制与流体传动;智能传感测控技术;自动化系统设备的远程监控;机械振动与噪音控制;智能控制与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 先进计算机控制技术与系统等方向。
(3)机械设计及理论领域。涵盖现代设计理论及其应用;机构数值分析与综合;机电产品可靠性工程;机械传动与机械优化设计技术;智能化设计及专家系统;机械动力学;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和机械CAD及仿真技术等方向。
(4)车辆工程领域。涵盖车辆系统动力学及仿真;车辆可靠性工程;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车辆制造技术;车辆振动与噪音控制;汽车人机工程学;汽车电子与控制研究;汽车传动与变速器等方向。
(5)设备管理工程领域。涵盖生产设备管理、使用、保养和维修;设备管理规划;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生产设备控制方法与系统;设备可靠性分析;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nPM);设备管理信息化等方向。
(6)工程项目管理领域。面向电子、信息、电力、交通、制造工程等行业工程项目和相关服务项目。主要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计划与控制;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控制;项目系统分析方法与技术;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安全技术与安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技术;投资项目决策与评价;国际工程管理等方向。
(7)工业工程领域。涵盖现代制造系统;现代企业信息化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产品数字化设计;工业工程与管理系统;生产系统设计与管理;质量控制和质量工程;人因工程;供应链管理;先进生产模式等方向。
本领域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大多数教师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目前,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20余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20余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广州市羊城学者首席科学家1人。近年来,本领域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产学研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技攻关等各类纵向项目40余项,企业委托的横向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专著30余部,其中获得国家三个一百原创图书一部;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三大索引收录200多篇;申请专利30余件(发明专利10余件)。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美国、日本、意大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海外大学与机构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为广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化学工程
该领域依托的是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是理工类综合学院,是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能源学会理事单位、广东省高校化学化工协会理事长单位,拥有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的食品安全师培训中心。学院现设有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本院拥有化学和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986年开设的精细化工专业是国内开设同类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学院注重专业特色的发展,结合广东化工、食品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稳定和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学科建设加强与化学工程专业发展的平台与基地建设,已建成了国家级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化学工艺重点学科、广州市氢能与绿色催化重点实验室、广州大学精细化工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化学技术与工程研究所、食品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等。
本领域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2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省劳动模范1人、国家“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省级1人、南粤优秀教师2人。
近三年本领域承担国家、省市及各类横向项目等168项,研究经费2400多万元。学院先后与广东汇香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生物柴油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广州赫尔普化工有限公司、深圳市汉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东莞市柏百顺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广东众和化塑有限公司、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恒发水产有限公司、广州百花香料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二轻研究所、广州鸿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3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这些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培养。
化学工程硕士专业研究方向可以根据需要在化学及化学相关领域、化学工艺、精细化工、工业催化、应用化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进行选择,以适应各单位及个人学以致用需要。
6、环境工程
该领域的依托单位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学院科研设备齐全,实验室建筑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拥有高精度能谱辐射探测仪以及气-质联用仪、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红外光谱仪、离子色谱仪等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
本领域有一支年龄与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互相结合的学科队伍,在环境工程领域已有较长时间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积累。与国内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一批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学院现有教职工43人,其中教授8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副教授14人,高级实验师5人;22人具有博士学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千百十”培养对象6人,广州市优秀专家3人。自2001年以来,已培养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学生700余人。
近年来,本领域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973项目专题、教育部重点项目、粤港招标重点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60余项,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多项;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环保科技二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多项奖励;出版著作、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通过近十年积累,已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风险评价技术等学科方向。
二、报考条件和招生对象
2012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大学学士学位,或者2011年7月31日前获得国民教育序列本科毕业证书的在职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人员,以及在学校从事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教学的教师。
报考电子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计算机技术等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入学前未达到上述年限要求而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从事工程实践两年以上,结合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报考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领域的考生可不受年限限制,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的,须修完研究生课程并结合集成电路工程或软件工程任务完成学位论文(设计)后,方可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设计)答辩。
从2016年起,不再组织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全国联考。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招生工作将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形式纳入国家招生计划和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三、报名、考试、录取和入学时间表
时间
|
事项
|
说明
|
6月23日—7月11
|
网上报名
|
登录“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进行,以网上公布为准。
|
7月12日—15日
|
现场确认
|
在①广州市解放北路桂花岗东1号广州大学桂花岗校区南区综合楼二楼大厅或②广州市五山华南理工大学校内或③深圳市南海大道深圳大学在文科楼h3-101
。考生本人需带第二代居民身份证或(港澳台身份证件、华侨身份证或外籍护照)、学历和学位证书、《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专业学位报名登记表》到现场报名点照相。
|
10月15日后
|
打印准考证
|
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打印。
|
10月25日
|
初试
|
“GCT”主要测试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外语(英语)运用能力(不考听力、写作)。参考书目《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指南》(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考试总计3个小时,满分400分。
|
12月中下旬
|
复试
|
“专业课”考试。“专业课”由学校命题和阅卷,时间为2个小时,满分为100分;
|
12月中下旬
|
资格审查
|
网上下载的本人《2015年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审查表》中“考生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审核意见”栏加盖公章后交所报考的学院。
|
2015年1月
|
录取
|
根据考生的“GCT”成绩和第二阶段考试结果及资格审查情况,由我校自主确定录取分数线,择优录取。
|
2015年4月
|
入学
|
培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方式。利用节假日和双休日集中授课。学制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学费每年12000元,共计36000元(BIM方向学费总额为41000元)。
|
四、咨询和联系方式
联系电话:13662322588、39366238
联系人:俞老师、邓老师
联系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研究生处
邮政编码:510006
网址:http://yjsc.gzhu.edu.cn/